切换∨
回头再来看看房地产这个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游戏,居然让全中国几乎所有的人,所有的机构都参与进来,让全世界刮目,全世界投机者瞠目。
从规模上看,其能量远远大于迪拜,成为有史以来最大的建筑规模。是最大造人规模以后最大的造屋运动。
吃穿住用行,粮食、衣服、房子、消费品、汽车。
哪一个能量最大,自然是房地产。
哪一个最长久,粮食。
哪一个变化最快,汽车。
哪一个最普及,消费品。
再说简单游戏,不能不说游戏规则的制定者,这个人一定是很伟大的。
商品房,何以成为商品房?有了监管,有了定价,有了交易和保护,有了使用者,这就是商品啊。
说白了,仅仅是使用权。土地权不属于你,随时可以给你连根拔起,整个民族成了一个没有根的民族。
一个所有者,开发权,使用权的三脚猫游戏。
三角形的和谐,人口比例和财富的和谐分配。
最近居然有金某人说:城镇化进程中,想要降房价是不可能的。
赤裸裸,实在是太裸。
房地产价格为什么居高不下?谁是幕后推手?市场竞争在哪里?
按理说,市场有了竞争,房地产价格会均衡发展,老百姓可以有选择权。
关键原因还是土地,政府是这场地产运动的总领导者。
土地是政府的法宝,掘金的命根子。
通过各种方式转换土地的用途,囤积,限量供应,抬高土地价格。
开发商心照不宣,堂而皇之的拿地,建设,包装,高价出售。
老百姓活了一辈子,盼了半辈子,就是等不来,也搞不明白房价的下跌。
调控调控,牙齿松动;
降价降价,面子罢了。
<WBR>
再说土地,土地是国有的,应属于全国人民共有的。
可现在呢,属于政府的,政府把天价的土地拍卖后,钱归了政府,老百姓没有任何获益,却让老百姓去买单房地产。
就这么简单,咱中国老百姓就这个命。
(以下文字转自,卢麒元:从均田制到房地产政策)>
笔者对北魏均田制深存敬意。拓跋宏同志1500年前就实现了封建主义公有制。尤为精彩的是,由政府强制实施,将无产阶级一次性转变成为中产阶级,初步建立了和谐社会。这个鲜卑族同志对中国历史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。
拓跋宏同志发明的均田制,最伟大的意义是使无产阶级跑步进入中产阶级。因此,拓跋宏同志的“土地革命”获得了广大汉族人民的热烈欢迎。出身北方少数民族鲜卑族的拓跋氏得以入主中原,建立幅员辽阔的多民族国家北魏,并延续香火达一个半世纪(386-534)。
从此,中国历史的循环在经济层面非常简单:土地兼并——均田——再土地兼并——再均田。再也没有什麽新的创意。
拓跋宏同志逝世1510年后,中国仍然在历史大循环里转圈圈。毛泽东时代的主题是均田。毛泽东逝世之后的主题,慢慢地又转向了兼并。
中国的房地产问题很复杂吗?这不过是一个可悲的笑话!
三代人负债(卖身)购买一间七十年产权的房子,实际购买的土地面积可能仅为几平方米,而且仅仅是使用权。这是谁的土地啊!这是什麽样的土地政策啊?这里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土地兼并呢?
熟悉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,土地兼并会产生两个严重后果:
第一,失去土地者将大量沦为奴隶。
第二,国家将减少税收和徭役的来源。
有记载的三千年历史中,王朝灭亡基本上源于土地兼并。
不要轻视中国近年来的房地产政策。这不过是大规模土地兼并的序曲而已。
何谓土地兼并:土地兼并,是指土地愈来愈集中到少数大地主、大官僚手中,而农民则越来越多地丧失土地,甚至根本就没有土地。土地兼并是封建社会的一个难以治愈的顽疾。大地主为了拥有更多的土地,采用各种卑劣手段,尤其是灾年(包括金融风暴),地主巧取豪夺让拥有土地的农民变卖自己的土地和房产沦为佃农。
土地兼并的现代方式叫做城市化。佃农的新名词叫做农民工。
当然,原城市居民未必比佃农好多少,他们是高级的佃农,他们有一个好听的名字:工薪阶层。不过,那些负债供楼的工薪阶层本质上仍然属于佃农。
笔者喜欢进行假设。如果毛泽东突然有一天从纪念堂出来,了解到现在的房地产政策,他会说些什麽呢?中国进行了两次国内革命战争,其核心都是土地革命,解放的实质含义就是均田。1949年后,中国的无产阶级差一点就跑步成为中产阶级了。非常遗憾,仅仅过了六十年,他们中的多数可能将会再次沦为佃农。说句不礼貌的话,六十年前的均田制搞得不算太好。拓跋宏同志的均田制实施了三百年,北魏延续了一百五十年。我们是不是太短了一点儿。
举目四望,找不到中国的经济学家。是的,或许有吧。不过,那也不过是一些从事经济学的佃农。是的,在中国,经济学佃农是一个相当时髦的职业。可是,你能指望佃农们说些什麽呢?
笔者喜欢鲜卑族青年拓跋宏。笔者也喜欢北魏的书法。北魏书法一扫两晋铅华,朴拙雄强,巍巍乎一派王者气象。笔者亦无法忘怀那首震撼魂魄的《敕勒歌》。笔者不知道该如何描述拓跋氏。他们是马背上剽悍的民族,他们横扫千军如卷席。可是,他们心里面想的却是“风吹草低见牛羊”。他们就能将带血的土地分给了贫苦无依的奴隶。他们的眼界、胸怀、气量、才华令多少帝王毫无颜色。
笔者实在没有兴趣谈房地产了。笔者喜欢没有佃农的时代,一个能够英雄辈出的,大气磅礴的时代。
(转帖结束)